千錯萬錯都不是星星的錯!Thousands of Mistakes are not the Fault of the Stars!
只要是人,就會犯錯,由人產生的事物也不例外。繼上篇提到天文史經典《中國恆星觀測史》的細微錯誤,這篇就再延伸討論一些天文界容易誤解的問題,以提醒大家別太相信書本、網路資訊、研究論文、更不用說網紅或Vtuber等博取關注的似是而非影片。
「人」是主觀的,作判斷時不能不有某種觀點(杜維運《史學方法論》,三民書局,1997,頁24、225),科學也是如此。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金魚缸論證」說明,人類無法知道是否有「純粹客觀的真實」,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是否被困在一個類似金魚缸或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般的世界,除非你能夠抵達宇宙邊緣打破魚缸玻璃,或是吞下「駭客任務」那顆紅色藥丸。
用不說話的星星建構出的古代天文學,後人解讀時就產生許多主觀造成的問題,包括:
1.預告皇朝有危難的天象「熒惑守心」,曾被統計出竟有74%記錄並沒有發生過,因此被懷疑是為政治而偽造。但後來的重新探究卻發現大多錯誤並非故意造假。
2.利用「歲差」偏移量推算古星圖年代的數學方法看似很科學,但其實只適用於高精度數據。
3.甲骨文的釋讀並沒有穩固的研究基礎,建議大家別太相信現在號稱史上第一顆新星或超新星記錄「新大星並火」、或是日珥記事「三焰食日大星」。
4.為何星宿數目是二十八個,有人提出不是以月亮週期來劃分,而是以土星「年鎮一宿」為起始,但此說法其實有許多漏洞。
5.早期學者認為三垣比四象或二十八宿更早出現,因為人類對事物的認知總是先粗略而後細緻,但這已證實有誤。
6.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各自以轄下的七個星宿"串聯"成四種神獸圖案,其實只是後人的想像,四象創始後到漢代都沒有這種畫法,當時的二十八宿大部份有其獨自的意象。
7.現在我們以為的古代星名,其實是明末改曆時,以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星圖對照古星官的大略形象所畫的,與宋元時的星官差異很大,變動十分劇烈。如仙王座五角形頂點的3等星γ,在宋代屬於鉤、元代則為紫微垣的少衛,到清初卻變成無名星星,新名字為少衛增八(首圖)。
8.史書在記錄時會出現各種錯誤,包括抄錯與脫漏、摘錄與編纂錯誤、認錯星、計算結果當成觀測結果、字型相近、發音類似、從實錄摘出時誤認年月、主詞簡略或漏寫之誤連、日食預報「寧濫勿缺」等。
9.最近(2021年9月)有新論文研究1181年超新星所對應的殘骸,並進行修正,不過卻以「清代」星官位置來計算「宋代」的超新星,形成「張飛打岳飛」的時光錯亂。這就是忽略第7點的問題所造成的。若把偏離真實的假設當真,將影響現代物理的研究,導致錯誤結論。
以上所寫的問題只是重點摘要,如果有興趣深入研究或尋找相關資料來源,可參考《臺北星空》的謎樣星宿專欄102期「千錯萬錯都不是星星的錯」以及106期「電腦星空似真似假?」,發掘更多之後,也許能讓您斷開一些相傳已久的主觀鎖鏈。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64841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