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的變遷(中篇)──星宿爭霸戰 Ancient Constellations Battle in China


  【發表於臺北天文館期刊《臺北星空》第97期,摘錄如下】大家常聽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彼此霸氣割據四方天空,各自下轄七個星宿,宛如神獸爭鋒的神話傳說,合稱為「四象」或「四神」。不過古代真有這樣的故事嗎?它們出現的順序是四象分裂為二十八宿?還是二十八宿整合成四象?

四象的身世

其實四象的誕生並沒有想像中精彩,它們也許只是為了訂出四季或四方以利農耕而已。最初只有二象:青龍與白虎,其後發展成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下圖)。不過要到東周才開始與二十八星宿產生關連,融合成四象二十八宿體系。然而這四象就是《尚書‧堯典》(詳見上篇全文)所寫的四季星象嗎?

漢代瓦當所畫的四象,周圍則為二十八星宿圖案。攝於2009全球天文年特展

東方蒼龍前六宿的確與龍相關,分別描述龍身之各個部位,例如角宿指龍角、亢宿指咽喉、心宿即龍心、尾宿即龍尾。其中心宿二古稱大火或大辰,即《堯典》所說的火。

南方朱雀七宿的後四個星官代表朱雀的鳥喙、鳥頸、嗉囊與翅膀,皆與鳥有關。《堯典》的鳥星則是指象徵原始朱雀的星星或星群,後來擴展成完整朱雀。由此可知,二十八星宿至少有一部份是為了配合四象而設,出現時間應晚於四象。

西方白虎則只包含參觜兩宿,即現在的獵戶座。在西安交通大學的西漢墓葬壁畫或東漢陝西靖邊渠樹壕壁畫所繪的白虎則皆指參宿(第一圖)。不過從文獻可知,西漢時白虎已確定代表西方七宿。

北方玄武是龜與蛇交纏的形象,在西安交通大學的西漢壁畫是以虛危兩宿相連成龜形,內繪一小蛇;陝西靖邊渠樹壕的東漢壁畫則將龜置於中央、蛇纏繞於虛危。

由以上的轉變可知,四象很可能是觀察四季的《尚書‧堯典》主要星象提升之後形成,且各宿在早期依然保有原本形象與含意,並非後人所誤解的「四象是用七個星宿組合而成」。

三垣怎麼還沒出現?

「三垣二十八宿」常常聯在一起稱呼,這「三垣」又是從何而來?它們像是三個城牆般的星官,圍繞著其他星座,不過形成時間晚於二十八宿,格局可能是在漢代滅亡後的陳卓時代才出現,體制最早記載於三家星官簿贊與玄象詩兩文獻。

定紀後的叛變

定紀之後,歷代大多保持相同星官與星數,但是星官數目與組成逐漸出現少許變化,明代後期則變得混亂。這是因為當時傳教士帶來西方的星圖,被徐光啟等人用來參考繪製新圖,但是沒有參考前代測量的數據,僅取傳統中式星圖大略形象再對照西洋星圖自行認定畫出,讓後人陷於五里霧中。

例如仙王座五角形頂點的3等星γ,在宋代星圖屬於鉤、元代則為紫微垣的少衛,到清代卻被當成無名星星,變成少衛附近的增星之一,新名字為少衛增八(下圖)。因此,目前的中國星圖其實是被大幅修改過的清代星官,僅能稱之為中國星名,不宜稱為中國「傳統」星官。

徐光啟編的《崇禎曆書》把微渺難窺的星捨棄,又將舊圖未載而體勢明晰的星增入,稱為增星,甚至將中原看不到的南極西洋星座直接改名變成中國星官,徹底打破千年以上的定紀傳統。另外因為歲差的關係,徐光啟也更改了北極星,從紐星(北極五,或稱天樞)改為現在的勾陳一,一直沿用至今。


歷經三垣四象的星空勢力變化,幾千年來增添的傳統星座在明末已變樣或消失。而時至今日,清代星官也逐漸被人遺忘,如果沒有「星座用西名、星星用中名」來稱呼的習慣,例如北斗、織女、天狼星等,也許已經沒人知道這些古星象用詞了。

下一篇:星座的變遷(下篇)──消失的星官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89452975)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