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精彩演講摘要:《三體》中的天文學
《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這部令人無限感慨的科幻史詩,其中包含了許多天文知識與科學幻想,你分得清楚嗎?2024年4月27日這場演講既"分解"又"融合"了科學與科幻,十分精彩。
臺北天文館的演講簡介如下:「《三體》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先後獲得「雨果獎」、「星雲賞」等國際科幻大獎殊榮。日前 Netflix 傾資將這部格局宏偉的作品搬上串流影音平台,3月21日甫上架即獲得極高評價。《三體》內容涵蓋廣泛,尤其涉及如三體運動、宇宙尺度、恆星演化、中子星、黑洞、宇宙背景輻射、地外文明搜尋計畫、可控核融合、暗物質、暗能量、量子糾纏、重力波、空間維度...等較深入的天文與物理領域知識,本講座將深入淺出介紹這些背景知識,讓科學與科幻融合,讓大眾觀影時更加瞭解作品意義,也從中認識真實的科學。」由於謎樣星宿也偶爾寫一點科幻作品,因此十分理解《三體》能獲大獎與不斷改編成影視作品確實是實至名歸。
一開始吳志剛老師先調查現場聽講的人是看三體哪一種版本,謎樣星宿看的是小說版,而大部分人都是看Netflix版。每個版本各有優缺,這場演講則著重在原著小說中的科學。
Netflix版濃縮成8集,人物也有合併或分拆的情形,並刪除大眾不容易懂的部份,如「物理不存在」、「古箏行動」,不過其實可改名豎琴行動,就可讓歐美社會理解。
由於吳老師曾經跟經歷文革的科學家聊過那場大浩劫,印象十分深刻,所以第一幕就被批鬥大會場面震撼到。此場景批鬥愛因斯坦只是因為他是馬赫子弟兵,屬實證主義,且愛因斯坦甚至說過唯物主義的自然辨證法無聊。接著從第一幕葉文潔父親提到的宇宙大爆炸,帶到其發展歷史:
牛頓與萊布尼茲爭論宇宙有無起點、邊界與大小,康德則提出二律悖反論,說明他兩人找不到解。高斯學生黎曼發展出的曲面幾何,讓二維蟲子爬行,會發現無邊界不表示無限大。廣義相對論為保持靜態,被愛因斯坦加上宇宙常數。沒想到後來發現宇宙在膨脹,又出現暗能量與暗物質。
劇中的宇宙在閃爍:背景輻射是宇宙膨脹證據,若反推膨脹的起點,即為一個點產生大霹靂。此輻射不可能閃爍。科學只是對真理的描述方法之一,另外還有哲學和神學,各有缺陷但彼此相輔相成。
令謎樣星宿吃驚的是,原以為用太陽當放大器只是科幻的想法,沒想到吳老師在今年4/16自然通訊看到耀斑爆發經日冕洞可聚焦增至七倍的論文,這又是一個科學不經意地和科幻結合的案例。
對於外星文明,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表示過看法,意思同樣也是「不要回答」。第二部的黑暗森林法則可解釋費米悖論。氫發射的1420MHz與水洞有可能被外星人使用為訊號頻率。三體提過的WOW訊號是在1977年真實出現,現在仍是個謎。
瑞典國王1887年有獎徵答裡就有三體問題,龐加萊Poincaré證明無解析解,2017年求出的數值解則有1000多個。由事件時間順序可以推論:三體星就是南門二。
另一問題點是智子,由於質子由夸克或更小的弦組成,若弦只是一維振動,則無法展開。高維才可展開至低維(二維的紙剪成無限多一維的條狀)。
另外雖然真的有人在賣星星,可讓人命名,但千萬別買,那是詐騙,不被國際承認。歷史上只有一次買小行星被承認:小行星250貝蒂星(Bettina)是一位銀行家送給妻子,名字真的以其妻子為名,這是唯一案例,當時50英鎊相當現在100萬台幣。
片中有些問題點是Netflix的科學顧問未盡責找出的,例如奈米級濾網0.01奈米連水分子也穿不過。至於風格方面由於Netflix需考量市場需求,因此常加吻戲,以符合歐美口味。另外雖然文革戲以中文呈現,但三體虛擬遊戲的紂王、周文王卻講英文。馮‧諾伊曼是計算機之父,遊戲中被改成了人工智慧之父圖靈。
以上僅為簡單摘要,有興趣追劇的人,不妨依吳老師的建議,花點時間看看原著小說,因為許多細節與感受,是需要以「文字」深入三體世界才能獲得的,就像穿戴上了自己設計的人腦VR虛擬實境遊戲裝備,你才能身歷其境,畢竟有些幻想是電影與電腦做不出來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