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令人無限感慨的科幻史詩 The Three-Body Problem - Science Fiction Epic


  在宇宙中,地球像是個不知宇宙疾苦的溫室,因為我們的軌道很穩定。相較之下,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南門二」卻有三個太陽,那裡若有行星,將會是酷熱與嚴寒交替的地獄。從這個科學基礎出發,科幻小說《三體》於是誕生。

看完三體,就像是看了一個真實歷史故事,讓人沉重地聯想那個未來是否即將降臨。 它也許是人類幻想的第三類接觸中,最真實且殘酷的描寫。如果說《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是人類未來宇宙探險故事之中最光明積極正面的想像,那麼三體系列就是它的相反:最黑暗、陰沉與挑戰道德底線的消極故事。看過三體之後再度仰望星空,所感受到的可能不再是浩瀚無邊的美麗與浪漫,而是一種恐懼與失落感,嚴重的話,也許不想再看到星星。(以下有雷慎入)

著名的科學史專家江曉原教授曾經提及,《三體》的構想承襲了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於1971年出版的《完美的真空》(A Perfect Vacuum, Doskonała próżnia),只是把"自然法則"從"文明機器"變成更危險的東西:在宇宙這個黑暗森林裡生存下去的戰爭工具!這個設定與冷戰時期的原子彈發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歷史上可以看到,人類知道了更強大的物理法則之後,就會進而用在戰爭,和平用途則經常落後一步才出現。文中的科學技術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科學家努力的目標,卻更有可能變成武器。誰知道我們若真的發現怎麼控制光速與維度時,會不會重蹈覆轍呢?這就是這小說的可怕之處:它點出了我們內心都知道會變成哪種樣子。

作者劉慈欣希望把小說寫得像是歷史學家對過去的真實記敘,而他確實做到了。謎樣星宿覺得原本取的書名《地球往事》比較貼切,然而《三體》卻比較好記又吸引人,是個更容易行銷的好名字。看完三體就像是看完三國演義一樣,同樣令人充滿感慨,情緒難以恢復,但是很難從現在起改變什麼,是一種宇宙級的無力感!因為時間如果真的可以變成二維,那麼人類就會變成《星艦迷航記》描述的Q種族一樣,一切都變成已知,"不死"將變成一種疾病!這樣的種族也許就是宇宙黑暗森林中對潛在敵人毫不手軟的文明,會隨手把太陽系二維化,不惜犧牲別人,最後還可能讓宇宙同歸於盡;但如果時間仍是一維,那麼以人類自身文明進程來推測那些外星文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應該也八九不離十是屬於擴張侵略型文明,你只需看看地球各地原住民的血淚史就知道。

甚至有另一種可能,星艦迷航記只是三體故事中那些先進文明剛起步的階段,再過幾千年或幾萬年,誰能保證星際聯邦不會因為與羅慕倫人或博格人持續戰鬥而演變成失去道德底線(最高指導原則 Prime Directive:星艦不得對原始文明有任何影響)?其實在新系列電影第二集〈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的馬可斯上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若再與另一個長篇宇宙史詩《機動戰士鋼彈》(ガンダム,MOBILE SUIT GUNDAM)相比,會發現一些相似設定:人類的初期太空殖民地為圓筒形或橢球形、星際飛船全景顯示可讓周圍艙壁完全隱去,如同懸浮在太空中等。另外對於戰爭的殘酷,兩者都血淋淋地描寫了。在這段人類移民太空的初期,其實根本不需要三體人來打,人類自己就已經讓彼此血跡斑斑了。看完這些「歷史」,真不知道人類的未來在哪裡?

謎樣星宿還意外發現,古典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 (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 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 (Le Sacre du Printemps),與三體情境若合符節:緊湊轉折、異教祭典、強迫犧牲、難以言喻的不和諧低落,感覺就像三體的配樂一樣,只是早寫了近一百年。還好在這暗無天日的史詩中,唯一能暫時抹去憂鬱沉重的,就是主角之一的羅輯在北歐渡過的幸福日子。因為,在北歐感受過的險峻雪山、廣闊湖泊、湖邊大片草原和森林,以及美麗的小莊園,絕對是個脫離塵世般的所在。但美好記憶很快就在世俗繁忙中蒸發了,似乎只能留存在二維的相片裡。人類如果終須如此,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這就是羅輯的邏輯吧?也許這種邏輯,才真正能夠拯救人類!

以下是我把最喜歡的部份摘錄下來(白色字體為謎樣星宿註解):

**********************************************

夜深人靜的時候。從耳機中聽著來自宇宙沒有生命的噪聲,這噪聲隱隱約約的,
好像比那些星星還永恆︰有時又覺得那聲音像大興安嶺的冬天裡沒完沒了的寒風,
讓我感到很冷啊,那種孤獨真是沒法形容。
「有時下夜班,仰望夜空,覺得群星就像發光的沙漠,
我自己就是一個被丟棄在沙漠上的可憐孩子……
我有那種感覺︰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宇宙是個空蕩蕩的大宮殿,
人類是這宮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螞蟻。這想法讓我的後半輩子有一種很矛盾的心態︰
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反正日子就在這種奇怪的感覺中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人就老了……」

長老說,這裡並不清靜,是旅遊區,進香的人也很多;大隱隱於市,要清靜省心,
自己就得空。我說我夠空了,名利於我連浮雲都算不上,你廟裡那些僧人都比我有更多的凡心。
長老搖搖頭︰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你得用空這種存在填滿自己。
這話對我很有啟發,後來想想,這根本不是佛家理念,倒像現代的某種物理學理論。

這就是一個普通寫手和一個文學家的區別。文學形象的塑造過程有一個最高狀態,
在那種狀態下,小說中的人物在文學家的思想中擁有了生命,文學家無法控制這些人物,
甚至無法預測他們下一步的行為,只是好奇地跟著他們,
像偷窺狂一般觀察他們生活中最細微的部分,記錄下來,就成為了經典。
原來文學創作是一件變態的事兒。

現代技術特色-去設施傾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簡潔空蕩的,幾乎見不到任何設施,
只有在需要時,設施才會出現,而且是在任何需要的位置出現。世界在被技術復雜化後,
正在重新變得簡潔起來,技術被深深地隱藏在現實的後面。

第二部錯誤:夜空中木星的亮度驟然增加,很快超過天狼星而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體。
(但木星視星等-1.6到-2.94,天狼星-1.47,木星本來就比較亮)

這時,人們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對比︰機械臂顯然是一個在設計上只重功能的東西,
鋼骨嶙峋,加上那些外露的液壓設備,充滿了繁雜的技術秉性和粗陋的工業感;
而水滴則外形完美,這顆晶瑩流暢的固態液滴,用精致的唯美消弭了一切功能和技術的內涵,
表現出哲學和藝術的輕逸和超脫。機械臂的鋼爪抓著水滴,如同一只古猿的毛手抓著一顆珍珠。

我們探索規律,與規律有何相干?也許有一天,人類或其他什麼東西把規律探知到這種程度,
不但能夠用來改變他們自己的現實,甚至能夠改變整個宇宙,能夠把所有的星系像麵團一樣
捏成他們需要的形狀,但那又怎麼樣?規律仍然沒變,是的,她就在那裡,
是唯一不可能被改變的存在,永遠年輕,就像我們記憶中的愛人。

宇宙也曾經光明過,創世大爆炸後不久,一切物質都以光的形式存在,
後來宇宙變成了燃燒後的灰燼,才在黑暗中沉澱出重元素並形成了行星和生命。
所以,黑暗是生命和文明之母。
這種鏡面物體反映了三體世界的某種至今也很難為人類所理解的觀念,
用他們的一句名言來講就是︰通過忠實地映射宇宙來隱藏自我,是融入永恆的唯一途徑。

四維空間的視覺描寫,非常"具體",令人讚嘆,因為我們大腦的維度不夠,很難想像。若硬要視覺化的話可能就像科幻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最後在黑洞裡的景象:
首次從四維空間看三維世界的人,首先領悟到一點:以前身處三維世界時,
他其實根本沒看見過自己的世界,....目擊者首先面對的是相當於三維世界中億萬倍的信息量,
對於湧進視覺的海量信息,大腦一時無法把握。.....
一個全新的視覺現象:無限細節。在三維世界裡,人類的視覺面對的是有限細節,
一個環境或事物不管多麼復雜,呈現的細節是有限的.只要用足夠的時間依次觀看,
總能把絕大部分細節盡收眼底。但從四維看三維時,由於三維事物在各個層次上
都暴露在四維視野中,原來封閉和被遮擋的一切都平行並列出來。比如一個封閉容器,
首先可以看到它內部的物體,而這些內部物體的內都也是可見的,在這無窮層次的暴露並列中,
便顯露出無限的細節。....用眼睛看時,窮盡一生也不可能看全它們在四維空間的外形。
當一個物體在所有層次上都暴露在四維時,便產生了一種令人眩暈的深度感,
像一個無限嵌套的俄羅斯娃娃,這時,「從果核中看到無窮」不再是一個比喻。
現在,沒有任何東西擋在他們和宇宙之間,周圍這展現出無限細節的飛船對星空沒有絲毫遮擋,
在第四維度上,整個宇宙與飛船也是並列的。
對於由無限細節產生的無限信息.生來就是用於感覺和思考三維空間的大腦無法把握,
最初都處於信息超載的堵塞狀態。但大腦會很快適應四維環境.無意識地忽略掉大部分細節,
只把握事物的大框架。.....
這已經不是原來那個熟悉的世界了。在他們現在的感覺中,三維世界是如此地俠窄和憋悶。
幽閉恐懼症,像被塞到一根細管子裡,有時又覺得被兩片無限大的貼片壓在中間,壓扁了.....

丁儀沒有理會白艾思的話,指指夕陽中的沙漠說,「不考慮量子不確定性,假設一切都是決定論的,知道初始條件就可以計算出以後任何時間斷面的狀態,假如有一個外星科學家,給它地球在幾十億年前的所有初始數據,它能通過計算預測出今天這片沙漠的存在嗎?」
白艾思想了想說:「當然不能,因為這沙漠的存在不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結果,
沙漠化是人類文明造成的,文明的行為很難用物理規律把握吧。」
「很好,那為什麼我們和我們的同行,都想僅僅通過對物理規律的推演,來解釋今天宇宙的狀態,並預言宇宙的未來呢?」

文明像一場五千年的狂奔,不斷的進步推動著更快的進步,無數的奇跡催生出更大的奇跡,
人類似乎擁有了神一般的力量……但最後發現,真正的力量在時間手裡,留下腳印比創造世界更難,在這文明的盡頭,他們也只能做遠古的嬰兒時代做過的事:把字刻在石頭上。

從四維可看到三維,但三維看不到二維,因為三維是有厚度的,有一個維度可以阻擋和散射來自四維的光線,所以能夠從四維看到;但二維沒有厚度,三維世界的光線能夠完全穿過,所以二維世界是全透明的,不可能看到。
從三維世界可以憑一樣東西檢測到二維太陽系的存在.僅此一樣:引力。二維太陽系的萬有引力仍作用於三維世界,所以,那片空蕩蕩的太空中應該存在著一個完全看不見的引力源。這讓人想到暗物質。

「對人類來說,光速航行是個里程碑,這可以看成第三次啟蒙運動,第三次文藝復興,
因為光速航行使人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也就改變了文明和文化。」
「是啊,進入光速的那一刻,我也變了。想到自己可以在有生之年跨越時空,在空間上到達宇宙的邊緣,在時間上到達宇宙的末日,以前那些只停留在哲學層面上的東西突然變得很現實很具體了。」
「是的,比如宇宙的終結、宇宙的目的,這些以前很哲學很空靈的東西,現在每一個俗人都不得不考慮了。」

黑暗森林狀態對於我們是生存的全部,對於宇宙卻只是一件小事。
如果宇宙是一個大戰場——事實上它就是——在陣地間,狙擊手們射殺對方不慎暴露的人,
比如通信兵,或伙頭軍什麼的,這就是黑暗森林狀態;對於戰爭來說它是一件小事,而真正的星際戰爭,你們還沒見過。

「你猜一下,對於一個在技術上擁有幾乎無限能力的文明,最有威力的武器是什麼?不要從技術角度想,從哲學高度想。」
宇宙規律是最可怕的武器,當然也是最有效的防禦手段。無論在銀河系還是仙女座星雲,無論在本星系群還是超星系群,在真正的星際戰爭中,那些擁有神一般技術力量的參戰文明,都毫不猶豫地把宇宙規律作為戰爭武器。
能夠作為武器的規律有很多,最常用的是空間維度和光速,一般是把降低維度用來攻擊,降低光速用於防禦。

現在,新世界中的物理學和宇宙學只是在幹一件事:試圖恢復戰爭前自然規律的原貌。
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論模型,描述那個沒有被戰爭改變的宇宙。那真是一個美麗的田園,那個時代,距今有一百多億年吧,被稱為宇宙的田園時代。當然,那種美只能用數學來描述,我們不可能想像出那時的宇宙,我們大腦的維度不夠。

我知道你作為執劍人的經歷,只是想說,你沒有錯。人類世界選擇了你,就是選擇了用愛來對待生命和一切,盡管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你實現了那個世界的願望,實現了那裡的價值觀,你實現了他們的選擇,你真的沒有錯。愛是沒錯的,一個人不可能毀滅一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毀滅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結果。

《小王子》般的憂鬱:我把陽光調暗些,提前做出一個黃昏,然後遙望著地平線上自己的背影。我揮揮手,那個夕陽前的剪影也揮揮手。看著那個身影,我感覺自己還是很年輕的。
這是個好時光,很適合回憶。

(照片:芬蘭赫爾辛基-作曲家西貝流士紀念碑 Sibelius-monumentti-Helsinki-Finland。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458181178)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