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律可測太陽位置?候氣術是古法或是騙局?Measuring Position of the Sun with Music Tuning? HouQi

  古人們看星星看久了,想到可用來預測命運,便出現了占星術;久而久之又認為也可以反過來,以地面現象來測定天象!這種稱為「候氣」的古法竟然能夠不借助影子季節性變化,就知道太陽運轉位置,即「二十四節氣」。最近大陸的北京晚報刊載了這個奇妙的方法:用律管來預測節氣,古人稱為「以管候氣」,還說「這種通過土壤溫度變化來判斷節氣的做法,與現代通過氣溫來判斷季節輪換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結果卻是一致的,充分顯示出古人的智慧」。這是真有其事?還是一個號稱中國科學史上最大的騙局?

候氣法相傳是從西漢學者京房 (79-37 BC)開始出現,之後在蔡邕《月令章句》、晉‧司馬彪《續漢志》、唐‧李淳風《隋書‧律曆志》、唐‧武后敕撰《樂書要錄》、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南宋‧朱熹、元‧劉瑾《律呂成書》等文章皆有記載。「候氣是中國古代為體現天、地、人三才合一理念,所發展出的一種測候之術,其基本的作法是將黃鐘十二律的律管依序排列在密閉的三層牆壁房間內(上圖),並在長短不一的各管內,覆填以蘆葦膜(即所謂的葭莩)燒製而成的灰。古人相信當太陽行至各中氣所在的位置時,將引發地氣上升,而此氣可使相應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揚起。」(資料來源:清大清蔚園)。

這種將度量衡標準、音律元聲與天上節氣完美結合的「律曆合一」觀念,實在讓人難以直接質疑,但是候氣的測試地點、土質選擇、材料選取、律管放置方法(齊頭或齊腳、入地與否)以及葭灰裝填方式等細節,均會影響結果,都可成為屢測不驗的理由。歷代除了北齊信都芳與梁毛栖誠父子等少數人曾宣稱測候成功外,其他則少有徵驗,之後的測試者只好用"古法失傳"當做失敗藉口,讓候氣說在古代屹立了一千多年之久。

候氣到底是為了什麼?黃一農教授認為古人剛開始是想「審定律管」,定出標準音高,因為基準音「黃鐘」原本只有聖人才能聽出來,後來才改以節氣測定。但是到了明代,可能因為曆法推步屢與天象不合,導致人們對候氣用途的期望,漸漸轉變成了「測候節氣」。但是另一本2016年的書:王玉民《候氣術-古人觀念中天地人之紐帶》則認為以律管候氣定出時節才是基本用意,而用候氣來確定標準音高則是後來出現的用途。這兩者誰是誰非,尚待研究。

候氣圖:收在《七經圖》之禮記制度示掌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一直到明代中葉以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質疑與否定。理學家王廷相(1474-1544)說:「氣無微不入者也,達即不可禦矣,豈拘拘於九寸之間耶?」。曾經寫《古今律厯考》的邢雲路也批評說:「扇之動、灰之飛,皆機也。機通其竅,人鼓其機,扇動灰飛,時刻不爽,暗作假事,以欺人主」。甚至還有人記錄了用石灰加水產生熱氣與二氧化碳,經由候管下面的秘密地道來控制灰飛的時間。朱載堉(1536-1611)也對儒者們被緯書無稽之辭欺惑千年的盲從態度頗為責難,還進行過大規模的實驗證明候氣是不可能的。

雖然明代出現如此多反對候氣的批判,但傳統並未遭受致命的打擊。直到西學東漸之後,候氣被牽扯進新舊曆法之爭,其穩固地位才開始動搖,故事主角又是"康熙曆獄"的固定班底: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與楊光先(1597-1669)。欽天監湯若望錯估了中國傳統天學與陰陽術數間複雜的關係,導致他「更調觜參」、「顛倒羅計」、「刪除紫氣」等舉措破壞了術家推命方式,引起保守人士反彈。另一方面他卻又怕落人口實,仍繼續依循候氣章法,每年假裝測候立春時刻。楊光先就控告他假報氣應、行事敷衍,最後導致信仰天主教的高階天文官大多被革職或斬首。楊光先接任欽天監後,卻也面臨候氣的難題,最後放棄。此舉卻成為平反曆獄的炒作題材,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在《不得已辨》一書中,說明以下四點:
一、春分之日,太陽正交赤道之日也,萬國同是此日,故萬國同日皆可以測驗。飛灰候氣,全係地氣,地氣有冷、熱、乾、濕之不同,萬國有不同之地氣,無不一之春分也。
二、每年太陽一交赤道,便為春分,則春分萬年如一,永不改變。若地氣至春分時,各國每年改變不同,設欲以地氣測春分,則春分年年不同矣。
三、春分只有一日,春分前後幾日,地氣乾濕冷熱,大概相同,難以分別,況春分等節氣,只在本日一刻之間,本日自朝至暮,地氣亦大概如一,又難以分別,何可就地氣以測定春分在某日某時刻乎。
四、地氣依乎地勢,或傍山,或近江湖,常有變換。又有風雨雲霧,皆能變易地氣。春分之日,全憑太陽交赤道度,距地甚遠,與地何涉?豈可以多變之地氣,測驗不變之春分也。

這四點在科學上難以反駁,最後楊光先遭革職,朝廷亦根據南懷仁認為的「候氣因係自古以來之例,故此候氣、推算曆日並不相涉」,停止了官方的候氣。於是延續了千年以上、既可說是古法,也可說是騙局的候氣實驗(或稱假戲),終於不用再做了。

不過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支持者,做出候氣實驗報告或撰文刊登於報章。不知是想藉以確認傳統的"氣"是否存在?還是想維護古人的顏面?在這個類似尋找"以太"的故事裡,若不是這麼多前人的努力,說不定現今的氣象局或天文台還得繼續舉辦隆重的「候氣儀式」呢!


參考資料:

黃一農〈候氣說:中國科學史上最大的騙局〉,《科學人》第 1 期,2002

黃一農〈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1993

王玉民《候氣術-古人觀念中天地人之紐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頁106-109

樂書要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古人如何預測節氣變化?北京晚報 2017-03-23

律呂成書-《墨海金壺》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Lülü chengshu 律呂成書 "The Complete Book on the Pitchpipes"

緹室飛灰 律呂調陽——律曆一體與候氣(1)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46863008)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