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星座猜猜看2:器府、東甌、天廟為什麼消失了?Why the Ancient Chinese Constellations QiFu DougOu TianMiao Disappeared?
兩千多年前看到的夜空跟現在會一樣嗎(左圖)?其實當時的星星排列幾乎一樣,但是高度卻改變了。不知道的人也許就會硬連古星圖上畫過的星座,連出來的並不是古代所指的那樣。
到了四百年前(右圖),徐光啟很清楚不可以亂連,他在《崇禎曆書‧治曆緣起》說「臣何敢以漫無可測之星而輕圖之也」,於是取消了一些測不到的星官,例如器府、東甌、天廟等,它們微渺難窺又大多座落於因歲差而漸漸被南方地平線擋住的區域(右圖下方半透明區域)。不過他也發現許多舊圖未載的星,測量後就增添到星表中,成為增星。這兩種動作造成東方古代星象最大的一次改變。
而現代的人如果亂畫,不會像徐光啟那樣可能會被皇帝殺頭,於是有越來越多星圖與文章有所誤解。例如《中國古星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第15篇:涵江天后宮的明代星圖,文中竟然將刪除掉的器府、東甌、天廟寫為增星,還說清代《靈臺儀象志》找不到。這是因為弄錯增星之意,當然會找不到。此文作者僅僅標示為「莆田市文化館」,然而大家都了解文化館人員素質不一,很有可能抄錯,但是主編陳美東是很有名的天文史學家,卻未發現這個問題。
雖然期刊有時不在意小錯誤,有時主編太忙只是掛名,不過這種問題可能會誤導未來新進研究者,浪費寶貴的研究時間去查證。例如《中國古星圖》的另一篇〈天文匯鈔星表研究〉,作者孫小淳也是知名學者,但結論亦令人質疑。一本書若有兩個以上的問題,就會讓讀者疲於奔命了,若進一步寫相關文章時,也會開始對此書每個地方都保持懷疑而減少參考。更不用說那些沒空或無力查證的引用者或芸芸蒼生,一旦引用到錯誤之處,將損害自己論文總體可信度與發表期刊的未來評價,實在很危險。希望主編真的能把關做好審查的工作,我們才不用每一句話都得查個半天才寫得出來。
維根斯坦說過:「在一個沒有文化的時代裡,各種力量會支裂而個人的能量會浪費在克服相反的力量和摩擦的阻力,它(個人的能量)或許不會表現在前進的距離,而可能表現在克服摩擦力所產生的熱能」。著名天文史學家江曉原也提過:將古人的想像當成史料來認真推算,自然是徒耗心力(《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頁267)。希望能與所有寫論文的人共勉之。
附錄:
謎樣星宿在這些年遇到書中有問題時,常會向作者查證,以下為相關記錄。
1. 去年三月詢問天文史著作頗豐的李亮老師關於《燦爛星河-中國古代星圖》的照片問題,他親切回覆書中配圖確實有問題,已請出版社進行勘誤,並詳細說明相關資料,我十分感謝他的答覆。
2. 在科技史研究中常被討論的鄭和航海圖之「華蓋」位置眾說紛紜,地理與氣候專家徐勝一老師雖然與我看法不同,但後來仍在公開場合中認同我的說法,十分感謝。
3. 潘鼐先生的重量級巨著《中國恆星觀測史》研究非常詳盡,然而難免有些小錯,我已於2023年5月寫成 《臺北星空》第113期〈古天文研究小勘誤〉一文,另外續篇亦即將完成。可惜潘先生已仙逝,無法得知他會如何回應。不過如果有人如此細讀我寫的書,我會很感動。
4. 天文史學家江曉原提過很多人找他商榷,我也有寫過「星座」概念是否適用於東方以及「天學」說法在明代已出現過的混淆問題。若有機會,我很希望能當面請教大師級的他,因為我一定會獲益良多。
至於其他蠅量級作者曾出現過的錯誤,則散佈在維基百科、研究所論文、科普書、期刊等,在此難以一一列舉,大家最好多方查證,以免落入陷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