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書摘 Oracle Bones,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 - Peter Hessler


  這是一本以許多驚人歷史交織而成的報導文學,甚至如同小說一般,宛若博客來所介紹的一樣:「這本書就是作者自製的甲骨,藉此占卜當代中國的命運」。作者何偉(Peter Hessler)去過中國大陸非常多地方,也來過台灣。他採用了他學生的就業過程、維吾爾朋友的美國夢、甚至專訪了年輕時身不由己的甲骨文專家李學勤,把考古與現實巧妙地穿插成一個時空隧道,道出了那些人想說卻不能說、想說又不敢說、以及完全不想說的心裡話。

此書還有一個奇異的地方,就是它已經換了三次封面,出版社也換過,副標題也換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它如此多變?只是純商業的問題嗎?其實原名《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於2007年由久周文化出版,但久周出版社結束營業後,八旗文化取得版權,於2011年以《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重新出版,2021年又換了封面再出一次全新修訂版,看來似乎頗受歡迎。

書中時而幽默、時而沉重的描寫,彷彿讓你親自走過大江南北,聽到了人們此起彼落的聲音,就像是第166頁所描述的那樣:「貞人用火炷燃燒那些凹缺,直到甲骨另一面出現龜裂的痕跡。不知怎地,就在這龜裂的時刻,他們捕捉到了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聲音──除了商朝的歷代祖先,還有各種掌控大自然風雨洪水的力量所發出的聲音 」,此時你也從書頁中聽到了另一種聲音。

何偉在書中還提到一個奇妙的歷史轉折:史達林竟然用一句話救了中國方塊文字!這段企圖消滅中文字的驚心動魄程度不亞於考古學家陳夢家悲慘身亡的情節,也呼應了最早文字「甲骨文」的出現,十分具有巧思。我們不得不感嘆,有時候真實歷史比小說還要小說。

以下書摘為作者的看法,謎樣星宿僅摘錄於此,若有問題請自行找作者詢問。


摘要:
何偉去過中國大陸許多地方,包括:涪陵、北京、安陽、南京、丹東、深圳、長春、溫州、武威、烏魯木齊、鄯善、上海等,也來過台灣的台北、新竹。
跟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一致性相反,維吾爾人的許多基本特徵是多變的。
維吾爾人流行笑話:美國人登陸月球時,發現有個維吾爾人在那裡做生意。
真正關鍵的訊息不是你所寫進去的,而是你省略下來的。歷史是那些敏感日期的不斷累積。
維吾爾農民與商人服從中國政令,但知識份子反對北京控制,並對伊斯蘭教抱持懷疑態度(p146-147)。

甲骨文9-11章開始描述陳夢家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心態對新的考古發現的回應總是很慢。
在考古學中,你根據所找到的證據重建對過去的認識。但那些被找到的東西是些很偶然的蒐集。你只知道發現了些什麼,卻不知道還沒被發現的是些什麼。
土魂:土地對一個消失了很久的東西的記憶。

12-14章:古文物自有它的力量,文字讓遙遠的古代呼吸。p297:漢字的起源不是自然圖像,而是具結構的圖形。
中國沒有繪製王的肖像,中國人用抽象的方式來描繪重要強權、威力與存在。
祖先崇拜是中原文明的獨有特點之一,祭祀祖先自然導致了後來的官僚制度以及保守的儒家觀念。死得越久,道行就越高。
希臘發展的是跟祖先崇拜相反的英雄崇拜。
古老中國的神不會到人間作亂,早期古典文學不會在戰爭細節上多加著墨。要到宋代才看得到對骯髒的細節(不規矩、情感衝擊力、想像)的注意,其實一直都有,只是沒有被菁英份子紀錄下來。
菁英份子要的是一個比較有組織的世界觀,道德受到獎賞、祖先受到崇拜。那不是真實的,而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世界。
吉德煒在1978用牛肩胛骨做鑽裂實驗沒成功,且以為目前(2006)尚無人解答出來(許進雄已做出,第H章高島謙一也做出)。
什麼讓人類覺得有必要開始記錄呢?中國人似乎把東西都看成四方形,不只文字、地理也是。紐約愛樂指揮曾形容國樂像中文字,聲音是一塊一塊的,而非流動的線狀。
體育的終極目標不在於贏,而在於自我的提升。有風度的輸,勝過不惜一切代價的贏。

15-18章:梅維恆認為,中國人對馬有種牽強的情感。傳統歷史過分強調北方蠻人的威脅,但或許貿易比抵禦來得重要,或許中國文化會根植於北方是因為貿易往來。茶在唐代之前都被視為南方蠻人的飲料。漢字系統出現是交易的一部份。
馬、戰車幾乎可確定是外來的;青銅技術也可能是西方傳來的。這三者與漢字都在商代出現,漢字是透過與近東文化接觸發展而來,不過梅維恆尚未完成此書。此理論僅少數人支持,大多數學者認為,漢字是獨立發展而成的。
不管在國際上受到多少屈辱,台灣人應該為他們在中國遺產的保護工作上做得比共產黨好太多而驕傲。

19-22章:民進黨告訴何偉說:中國以前被欺侮過,所以當他們看自己時,並不自認是一個很好的國家。中國領導人若能多一點自信,就不會擔心台灣離開,不會擔心日本人從前對你做了什麼。問題在於,中國始終不覺得被尊重。但何偉覺得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民進黨與台灣自己。受辱多年後,台灣好不容易脫穎而出,成為華人世界唯一真正民主的社會。但深層問題是:做或不做中國人的意義在哪裡,這是個無法用投票來決定的複雜議題。你可以選自己的領導人物或寫自己的歷史,但人類的心裡跟地表板塊一樣不可移動。
中國的歷史──你記得的事加上你試著要遺忘的事。
李學勤說1957年考古研究所要他寫批判陳夢家的文章,他很年輕無法拒絕。文革時似乎所有人都是敵人。
古代中國的口語主要是單音節的,而且不可改變(沒有複數字尾與動詞時態變化)。有些語言學家指出,這些特質使得中文很自然地適合於表意系統。有些學者認為是文化的原因:祖先崇拜、循規蹈矩、抗拒改變、儒家崇古。但也許相反,是這種文字穩定性幫助塑造了中國世界。
歷史學家羅斯其Rawski研究18-19世紀中國男性有基本讀寫能力的佔30-45%。
耶穌會教士是最早促使漢字拉丁化的人,19世紀末,主要地方方言已都有對應的字母系統。當時知識份子正質疑一切傳統與文字。較不激進的,建議採用相同的漢字,但把文言文變為白話文,並表現為五四運動。但改革者指出大多數南方人得用普通話寫字,就像說英文的人被迫用荷蘭文讀寫一樣。只有香港創造了一千多個額外符號書寫粵語是個特例。
尹斌庸:統計文獻裡出現的次數來找出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動物,中國:1馬2牛,英語:1馬2狗。
中共1950年毛命令改革文字,以漢字為基礎製作字母系統,但不直接用1940年代用的拉丁字母。原因是1949年史達林對毛說:「你們是一個大國,應該要有自己的書寫形式,不該只用拉丁字母系統。」
新字母提案有兩千多份,包括使用拉丁字母、古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結合日語字音、數字、甚至結合拉丁字母與中文部首。1955年剩下六案:一套拉丁字母、一套古斯拉夫、四套全新的中文字母。1956年拉丁字母用於拼音教育,並開始漢字簡體化。
周有光:韓戰或陳夢家1957反對簡體字的意見沒有任何影響。史達林早已拯救了漢字。1966年陳夢家因文革再度被批鬥而自殺。
社會動亂與文革阻滯了文字改革。沒有證據顯示簡體化提高了教育普及率。

23-24章:中國人跟美國人有一些相同的特質:重實效而不拘形式、輕鬆的幽默感、趨於樂觀、勤奮工作、愛國、不是好旅客(適應慢)、以特定思想凝聚並團結,含有信仰成份。漢人基本價值觀是歷史與文化,美國則是民主與自由。遇到嚴重危機時,美國人採取犧牲民主與自由,中國人則轉身跟自己文化對抗。但在少數民族看來,世界一向反覆無常。
真實就是大量的數據。語言創造了真實。先有概念──尋找或創造東西──標上稱呼。字的功能就是讓事物突顯出來。
語言就是你的瀏覽器。對中國人而言,文字似乎是他們對文化認同的根本。美國文化中則只有電影大致上能與漢字相提並論。
在中國,書寫最興盛的時期,就是他們最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時期,它不只記錄,而是重新思考過去與創造現在,為了證明現在,為了建立思想體系。


圖:鳥星是指什麼星?真的是指朱雀嗎?請參閱《甲骨──假古?》古老甲骨文記載的「天象紀錄」可信嗎?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325398)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