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材質星圖!韓國梁山通度寺「銅鎏金天文圖」금동천문도 Metal Star Map in South Korea


  你想留傳重要資訊給人類後代嗎?若有的話要如何記錄與保存?可千萬別太寄望脆弱的電腦。至於什麼材質能經久不壞?這些問題在古代文物中已給了答案:紙類很容易毀損消逝,所以很多訊息都刻畫在石頭或器物上。而古代星圖亦極少繪於金屬,上圖這幅銅鎏金天文圖(금동천문도)便是稀有的金屬星圖。

這張星圖被印刷在韓文書《韓國17世紀夜空-17세기 밤하늘》封面,第一眼看到時,就被金屬質感深深吸引,心想「這一定不是世面上找得到的書」。果然,它是由南韓氣象廳所出版的特殊史籍記錄。古代把天文與氣象融為一體,所以氣象廳出版天象記錄的這一點不足為奇,然而韓國的17世紀夜空有何特別之處?金屬星圖上畫的為什麼是中國古星宿與星官?

韓國三大佛寺之「通度寺」所珍藏的國寶「銅鎏金天文圖」(金銅天文圖)相當於清朝初年時期製作,一面寫著清代年號「順治九年」(1652年),並畫了五座山峰、兩棵松樹以及三十三天聖位等宗教用語,另一面之星圖則顯示了赤道以北的星座。其中恆顯圈直徑約19公分,赤道圈則為41公分,其星座位置和圖案與著名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大體一致。

銅板上主要雕刻了紫微垣和二十八星宿,但介於其間的太微垣與天市垣則被簡化或消失了。總計有400多顆星,並特別寫出二十八宿星名。各星位置打洞之後,以兩種不同大小的珍珠鑲嵌,並以線條連接成星座,但現在上面只剩下24顆珍珠。其鑲入的標準並不是亮度高就鑲大顆珍珠,而是依其重要性,例如北斗與紫微垣都是用大顆的。但觀察二十八宿之中,僅有「亢、氐、房、心、尾、箕、斗、虛、危、室、壁、婁、畢、參、井、軫」全是用大顆的,與亮度或重要性都沒有明顯關係。

韓國官方網站說這張天文圖是一種方便的認星工具,因為它可以隨身攜帶,而珍珠在黑暗中容易反光,且除了星座以外,圓盤中央和房、畢兩宿旁還刻了三個排成一線的大孔,大概是為了讓使用者在黑暗中以手感覺,可找到天文圖的正確方向。然而謎樣星宿認為,它過度省略了太微垣與天市垣,且將一半位於赤道以南的星宿移動到赤道以北,幾乎無法用來正確地認星,因此比較接近日本キトラ龜虎古墳星圖的裝飾用途,或者具有宗教法器之類的功能。

不過這幅星圖在材質方面算是很特別的,即使它不是一種科學儀器,它還是具有傳統工藝價值與藝術史學術價值。若疫情結束後有機會到韓國南部的話,可以到這裡參觀這個非常特別的星圖。

另外,將此星圖印在封面的這本書:《韓國17世紀夜空-17세기 밤하늘》,是「中華科技史學會」科學史專家劉昭民老師所擁有。他因為寫過氣象史專書並陪同韓國氣象廳造訪台灣氣象局,於是獲贈此書。書中介紹了朝鮮時代觀象監所記載且殘存的三卷順治到康熙年間的天象記錄:성변등록 星變謄錄,或寫為천변등록 天變謄錄,這是韓國氣象廳2013年出版的一項研究服務項目,彙集了許多圖文並用的稀有彗星記錄並列表比對。由於在記錄彗星時,用圖畫出位置變化比起純文字敘述更為精確易懂,且當時幾乎每天都進行觀測,即使天候不良也會寫下「今天天氣不好看不到掃把星」,所以本書同時具有天文與氣象的科學訊息在裡面。

歷史上,韓國與日本都深受古代中國所影響,因此做天象記錄時的背景星圖,當然就是中國的傳統星宿星官,而不是西洋星座。其實,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星官系統,到民國之後為了學習現代天文學,才開始改用西洋星座劃分法。

韓國氣象廳這系列書籍還包括了《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的氣象、天文和地震記錄》以及《朝鮮半島歷史地震記錄(2年-1904年)》等。這本《韓國17世紀夜空-17세기 밤하늘》在網路上就有電子版pdf可供閱讀,有興趣但不懂韓文的話也沒關係,因為書中原始記錄都是漢字,而韓文部份依然可以用Google翻譯看懂,所以可以下載來看看。

每天記錄的《星變測候單子》(單子意為通報、公告)所集成的彗星位置變化,依序觀看很有臨場感,只是做為背景所畫的翼宿,與中國傳統所繪的形狀不太一樣,只能確定其星座連線與中國的翼宿位置相仿。若有人想要研究計算這顆彗星的軌道,需要先把韓國與中國的翼宿對照清楚,並以文字說明的度數來重複驗證比較安全。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219092、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230605)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