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關於地球的運動-》讓科學也能驚心動魄!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 Orb: On the Movements of the Earth


  你是否想過,天上的日月星辰看起來一直在動,每天轉一圈,但為什麼我們可以「確信」這是地球在動?在那知識匱乏的時代,有人為了天動或地動的信念而犧牲寶貴性命;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則為了假訊息而犧牲寶貴時間。你寧願身處哪個時代? 你捍衛的信念到底是不是真理呢?

其實,科技演進過程的故事,足以讓人發出「哇」的感嘆,只是現代人常常為了效率,忽略了科學的有趣歷史,於是學生們就這樣因為枯燥公式與繁複演算失去了對理科的興趣與信心。還好,現在出現了勇者,畫出容易服用的動漫,可以讓更多學生了解科學也有血淚史,《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就是這樣的優秀作品。此漫畫已獲得《這本漫畫真厲害!2022》男生篇第二名,第26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漫畫大獎。

這部特殊的漫畫讓我們知道,科學不是只有無聊的公式,而是值得捍衛與犧牲的「信念」。雖然此作品血腥成分不少,但是並非重點。如果只想看腥羶暴力,也許會在某些長篇哲學式對話時看不下去,因此建議大家睡飽再來看。至於真實成份有多少?似乎也不太重要,其作畫用心程度可以從各角色的眼睛與炯炯有神的認真表情看出來,另外,畫中的星座搭配著歐洲古老建築亦十分美麗。

第一集封面,就十分令人驚奇:正在用星盤測量天體的男子,卻有一條繩子套在脖子上,再仔細看,雙腳的影子竟是懸空的!這已暗示了整部漫畫的殘酷風格。雖然畫風有時不太穩定,但是情節卻緊湊到讓人直接忽略,現在又有計畫改編為動畫,應該可以改善這個瑕疵。 

如此冷門的天文史題材,竟然能引起廣大回響,可能是由於日本原本就對天文已有某種程度的喜愛,不斷有天文相關作品出現,例如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很科普的《戀愛中的小行星》以及安野光雅《天動說──回到相信天空會轉動的中世紀》繪本等。此漫畫中的人性刻劃與理念對抗,是其中最精彩的過程。在冗長卻又十分必要的對白中,常常有說進心坎裡的「一擊」,在漫畫中融入科學史與哲學的思考,是作者魚豊最令人激賞的部份。難怪會獲得《這本漫畫真厲害!2022》第二名。

我們知道,"框架"原本是建構事物的基礎,卻也是一種限制。偉大的歷史人物幫我們找到的框架,讓我們知道邊境在哪,在邊境以內,才是完全自由的。例如宇宙可見範圍的邊緣取決於"光速";霍金提出思考的邊境在"金魚缸物理";科幻的邊界在於"神"(張之傑老師:人類的未來與科幻);科學的邊界在於「可否證性」或是進一步的「合理的自然因果鏈假設」(陳瑞麟教授的科哲絮語:占星學的巫術性與科學性)。除此之外還得小心,理性思考也有邊境──即"語言",因為語言有許多陷阱,會讓人過度追尋超過邊境的「意義」(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就是描述中世紀的人們,如何用實測與計算來突破宗教所限定的「地心說」框架,確認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心。這部作品充分表達出想要突破有時不得不用犧牲來作為代價。人類每次的突破框架,就是一次極大的躍進,不免會有動盪與革命。這些犧牲有沒有意義?也許這反映出作者魚豊繪畫心路歷程中所產生的疑惑:畫畫有沒有意義

每個畫家可能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意義,值不值得追尋?如同故事中也有人認為「信念」可以是賺錢,但是,信念是可以改變的──當你發現了其他更值得追尋的意義。望著星空的感動,與各式各樣為了信念的行動,就這樣濃縮在各個篇章裡,迷惘的你,也許能從中找到方向。

找到理想,接下來的行動也許荊棘滿佈。蘇格拉底是哲學界最有名的例子,他為了遵守自己的信念而選擇犧牲。那麼,為了天文而犧牲的人們有哪些呢?先不算被隕石砸中的那種意外,在西方,著名的哥白尼、伽利略、以及被活活燒死的布魯諾,付出了自由甚至生命的代價。在東方,就不一定是選擇犧牲,而是「被犧牲」。從漢代的宰相翟方進,唐末的司天監王墀,到清代的湯若望、楊光先、李祖白,都被天象逼得自殺、判刑或處死。不過李祖白被處死的原因不是只有天文,還包括他寫的宣教書籍。另外清代有名的將軍年羹堯,也只是因為祝賀「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書法潦草有誤,就被當成貶謫的藉口,也算是被天文犧牲了。只是東方的這些犧牲,似乎沒有西方那種重於泰山的感覺。他們的死亡是否對後代有所啟示?也就是我們能不能因此不再重蹈覆轍地製造更多可以避免的悲劇?

不過,信念有時候是一種過度推論。企圖尋找深層連結,有時會如同畢卡索作畫時的抹布笑話那樣。更可惜的是,認真唸了史書卻沒有將時間前後因素考慮進去,於是炒出大雜燴的概念,誤導不求甚解的人們。例如:有人把陶文認為是古代星座圖形、有人以為星占台是依天上星官位置來設立,但是此兩者卻都以清代星官去推測夏代的文字與戰國時代古蹟位置,難道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知道清代已變形多次的星官連法?甚至現代天文研究者也無法避免這種張飛打岳飛的錯誤(把清代華蓋位置拿來研究宋代超新星),除此之外還有支干外來說、顧頡剛疑古論、火曆、彝族十個月曆法等知名學者提出過的爭議性看法。另外更多的是江湖術士混淆古今歷史自創的學說,還企圖竄改網路百科全書,難怪維基百科快要變成危機百科了,因為裡面的資料危機重重,處處陷阱。

為天文而犧牲的人們,是過度推論而造成的?至少有部份的遠因是。地心說原本只是假說,但推論成創世的概念就被無限上綱變成真理了。在現代,犧牲的不一定是性命,而是閱讀錯誤資訊形成的不當印象,就像"北極星是最亮星"這種誤導,會成為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發。如何拿捏?在此引述彭明輝教授的文章

『如果獅子會說話,剛開始我們一定聽不懂。然而當我們剛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時,每一句"行話"聽起來不也像是"黑話"?文化的分析是猜測意義,評估各種猜測(自己的、線人的、當事人的),然後從較佳的猜測中推論出具有解釋性的結論,而不是發現「意義的大陸」或獲知「最終的真相」。我們只能「努力地揣測」,而不可能獲知「最終的真相」。「厚描」看似描述精確,像是人類學家可以仰仗的利器,但其實卻是人類學家要克服的問題,因為不可能有所謂的「客觀的觀察」。「文化研究」跟理工學問相去甚遠,人類學家不應再模仿任何一種實證科學、數理邏輯與分析哲學,文化研究本質上是在解讀極其陌生晦澀的文本,它迥異於生物學家的『客觀考察與研究』,離尋找物理定律與真理的數理邏輯更是遙遠。』

因此,我們只能保持一種永遠的懷疑,如同漫畫中的精彩對白。
神父:『若不採取「信仰」的態度去研究,就等於放棄了目標──「絕對真理」,學者將會永遠漂流在未完成的大海中。你要接受這樣的悲劇嗎?』
反駁:『是的,即使如此,也比「錯誤」被堅信為「正確」要好得多。』

最後補充一個天文上的小問題:第20話想用金星盈虧相位來判斷日心說還是地心說誰正確,其實並非金星有滿盈就代表日心說勝出,應該用接近滿盈時直徑比平常小而非比較大來確認金星繞著太陽轉。因為作者忽略了地心說其實也能看見金星滿盈──當金星與太陽相距180度時。若對話中加入實際觀測經驗(金星總是在太陽附近、不會跑到反向180度),這樣就可以讓這個實驗可行了。只不過另一個問題則是:人眼分辨角度的極限剛好就是金星看起來最大的時候:只有約一角分,因此人眼其實沒有機會用這個方法來確定日心說(地動說)是對的。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名句:

美麗與道理在此交匯。
只有他們兩人,在死的那個瞬間,表情看起來是滿足的。
關鍵時刻退縮了就結束了。
這個世界,要說差勁卻又過於有魅力。
文字,就是奇蹟喔!
不允許第三方發表言論,那是信仰。神父:若不採取這樣態度去研究,就等於放棄了目標──絕對真理,學者將會永遠地漂流在未完成的大海中。你要接受這樣的悲劇嗎?反駁:是的,即使如此,也比錯誤被堅信為正確要好得多。
長年累積的歷史會平息我的動搖,打破我的膽小,驅動我的思考,使我在關鍵時刻,絕不退縮。
將信念固定化、將思想可視化、將瞬間轉為永恆、把現在送往遙遠的地方,這個方法十分強烈,有著破壞現有秩序、瓦解階級制度的力量。從現在起開始進行「出版活動」。
星座──在毫無秩序的信息之間連線,這樣一來,從前看不到的事物就會變得清晰可見。
驚奇──那是處於探索智慧的原點的驚異,即是感到「?」的瞬間。
今後如果進一步與"我們以外"緊密聯繫,恐怕即便真理也會被視為相對,這麼一來人們對「絕對普遍的真理」這理念的畏懼與崇拜將會淡薄,研究會變得專門化,想要接觸知的總體的欲望「好奇心」也許會被當做不必要而遭到唾棄。
帶著懷疑前進,帶著相信返回。

圖片:《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展覽海報,以文字構成星軌攝影的效果,正中的北極星位置寫著:「感動」。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71412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