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未來科學家的武功秘笈──《給青年科學家的信》書摘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 Edward Osborne Wilson
曾有學生向著名的天文學家孫維新老師說:「學物理之前,人生是黑白的。學物理之後,人生變成全黑的」;而清大教授李怡嚴《科學與歷史》(三民書局,2015,頁105)亦提到,科普文章的廣告效果其實有副作用:把學生騙進來之後,沒興趣不想唸的人反而會影響有興趣的人產生罪惡感。這些話都告訴我們:科學家不是那麼好當的。
不過,若有人硬是不信邪,年紀輕輕的就立志想當科學家,或自認為是百年一見的科學奇才,這裡倒是有一本增強信念與助你持久的書。既然與你有緣,就十塊錢賣給你摘錄精華讓你迅速增加一甲子的功力吧!
《給青年科學家的信》,作者為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在哈佛大學任教60年的教學濃縮精華就是:有熱情,才有機會!投身科學領域,若想走得長久、走得快樂(不是那種走),建議您可以找一本來看。對於未來感到迷惘的高中生與大學生,這本書更是天降甘霖般的武功秘笈,連謎樣星宿小時候對生物分類學的熱情也似乎被這本書重新點燃了,如果當時的我看到此書,現在的人生應該會完全不一樣。
以下是劃線重點:
選擇原創研究時,要遠離槍炮聲,選擇競爭少或欠缺文獻的。
創世神話來自古代先知的想像與頓悟,它們的錯誤進一步證明宇宙及人類心靈的奧秘不能單憑直覺來解釋。能找到超自然證據的機會在迅速減少,因為以負面假設支持的科學很容易推翻,只要找到一個可檢驗的因素。
用最終目標來構思結尾的情境,然後才選擇你想要追求的目標。科學家就像詩人一樣思考,只是後來會像記帳員般地辛勤工作。在科學與文學中,創新者基本上都是夢想家和說書人。創作初期腦海裡只是故事,有個想像的結局,或想像的開頭。其間任何部份都可改變,激盪、刪除、增添、不斷搬動倖存的片段,直到故事成形,出現一個激動人心的結尾。不用擔心數學不好。
用紀律保護你的熱情。理想的科學家只要中等程度的智商即可,聰明到知道可以做什麼研究,但不至於聰明到覺得做起來很無聊。
科學新發現就是你找到的寶藏,只要這樣能讓你的內心感到滿足,就可以堅持下去。你未來的發現會以獨特的方式造福人類。全心投入後,各種小發現會源源不絕而來,但要隨時注意潛在的大機會(意想不到的發現、偶然瞥見的小細節)。
提昇成功機會需要"開創精神",勇於挑戰沒人想過或敢做的事。隨意做快速且容易的實驗有助於培養開創精神。團隊合作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開創者要有才能、環境、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老師的影響。他通常內向、不喜歡權威、不擔任領導,愛作夢、探索、收集、修補。人的好惡常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誕生與發展,然後延續一生,成為創意的泉源。
可檢視自己內心找出在科學生涯可能帶給你的滿足在哪,主要有三種令人感動引發共鳴的影響原型:探險、尋找聖杯、對抗邪惡。
科學家的樂趣來自於發現新的真理,在這點上與詩人非常接近,而詩人的樂趣來自於找到新體裁來表達古老的真理,這部份跟科學家一樣。就這點來說,科學與藝術創作在基礎上都是一樣的。
生物多樣性在2009年被列入探險家俱樂部名單。科學中的勇氣是來自於自信,願意承擔風險但具備應變能力,無懼於權威,挫敗後迅速採取新方向。詹姆士‧華生的《雙螺旋》一書可說是有史以來寫得最好的科學家回憶錄,文筆可讓人親身體驗到科學發現的震撼。很多人將分類學視為古老過時的學科,戲稱像是在集郵。但後來更名為系統分類學,可說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會用到野外調查、DNA定序、統計分析與資訊技術,可分析親緣演化、遺傳與物種分化之地理研究。
螞蟻類群的大小與地質學推測的歷史相吻合,兩者相互印證。尋找知識領域裡的聖杯不僅能增加世界的知識,還可以與其他知識體系相聯結,促成科學重大進展。外來種入侵是導致原生種滅絕的第二大因素,僅次於人類的棲地破壞。
雖然科學方法不盡完美,但這是了解宇宙萬物的唯一途徑。因為社會科學已逐漸體認其問題會歸結到人類這物種的生物特性;人文學科則將自己侷限在人類的範疇裡。超白蟻思想實驗可知:雙方文化可能無法翻譯,但兩者的科學發展卻可能非常相似。這就是科學的普世性。
2012年已知有機化合物有400萬種,每年可再分析出10萬多種;遠高於生物已知190萬種,每年增加1.8萬種。從生物多樣性的數據可知,生物學和與之相關的物理化學研究是大有可為的,目前有許多生態系正在崩壞,人類在地球上永續生存的關鍵,就取決於能否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這世界非常非常需要你。
生物地理學主要探討動植物的分佈方式,堪稱是生物學中集大成的終極學科,如同物理學中的天文學一樣。
成功不是取決於數學能力或精通整套理論,而是取決於選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並找到方法解決它。如果報告或結論有錯,只要公開更正,都會被原諒。只要謙虛行事,並在聲明中特別感謝提出證據和推論出你犯錯的科學家。但千萬不要造假。
書中趣事:
達爾文常在家鄉盯著花園的蟻丘,思考演化論的問題。有一天,他的女僕看到他在花園盯著蟻丘出神,後來他對一位住在附近的小說家說:「真可惜,達爾文先生不像薩克雷先生您一樣,懂得怎麼打發時間。」
螞蟻會把蟻屍搬出蟻巢,但顯然不是用視覺去判斷,要等腐化一兩天後才會被發現。作者找出了引發棄屍反應的物質,並做了一個實驗:塗抹在活的工蟻身上,讓它們變成螞蟻界的僵屍。儘管奮力掙扎、六腳亂踢,"活死蟻"還是被巢友抬起搬到墓園扔掉。
所羅門王顯然對螞蟻生物學一無所知,才會對懶惰的男人提出這樣的警語:「去看看螞蟻,學學它們的生活方式,你就會更為明智。」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8942871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