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秘》──今日世界出版社之古老科普書 Exploring Earth and Space - Popular Science Book by Margaret Hyde


  有人看過這個封面嗎?是否有「新宇宙世代」即將展開的感覺?小時候看著封面上引人入勝的星際與豐富的色彩,不禁開始想像長大後就有機會翱遊太空、登陸其他星球,因此滿心嚮往著。不過,事情總有「不過」。

首先,等我看得懂字之後,才發現這本書根本沒有介紹任何外太空!書名雖為「宇宙探秘」,但有一半篇幅都在寫地球科學,例如火山、海嘯、氣象甚至企鵝,因為這本書是美國1957~1958年國際地球科學年初步成果摘要。剩下的一半呢?雖然關於太空科技的部份寫了核融合、太陽能、火箭、太空鼠、無線電望遠鏡等,但仍然沒有我最想知道的天文知識,因此我可以說,整本書我只喜歡它的書皮。

現在重拾這本古老科普書,卻發現其他有趣的地方。當時科學界對於科技展望過於樂觀,有些「新知」也與事實相距甚遠,例如書中竟然認為南極是一群島嶼構成。不過,畢竟當時第一顆人造衛星才剛發射,人類還沒有踏上過月球,太空競賽與探索才剛開始,因此書中只強調美國火箭科技如何進步,卻對蘇聯領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情形隻字未提,僅約略談到發射時間,也許是為了較勁。

沒人能料到六十多年後,美國已經沒有蘇聯這號競爭對手了。再看當時其他常見科普書所寫的殖民太空計劃,諸如甜甜圈型太空站或登陸火星等,到現在都還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且一談就談了幾十年。這種想像中的「進步」似乎與科技實際的步伐相距甚遠。

謎樣星宿撰寫「今日世界出版社譯介科普書淺探」一文時,曾把冷戰時代的科普書看過一輪,因此發現一些共同的特殊之處,例如:論及核能或核武威脅的書,比例高達73%,遠高於太空競賽或登月任務,成為此叢書的最大特點。因為這些書出版之時距離原子彈爆炸只有10到30年,但登月計劃才剛展開中。

還有些書提到,科學家原本在大眾印象中是不修邊幅、薪水低微的探秘者,原爆後其形象卻轉變為發明家並享有聲望與權力,變成現今大家熟悉的模樣。另外一個小秘密是,登月計劃原本在1959年全國科學委員會的報告中,是二十一項研究裡優先順序最低的,卻因為政治與軍事因素而在1961年被調到最高(《科學與生存》,頁53),這也是令多年後的我們有點驚訝的八卦。美國最近重返月球的計劃,其實也是歷經波折才走到現在的。

不過當時的世人對核武的恐懼並不影響他們對科技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例如早期社會認為氣象是完全無法預測的,但是到叢書那時候,大家開始對氣象預測有很大期待,甚至認為未來人類可以控制氣象。只是演變至今,我們可以看到人類還無法控制氣象,但人們會因為預報不準而怪罪氣象單位,顯示科學已被大眾過度信賴了。由於科普書很少介紹科學研究的限制與極限(因為這並非科普書的主要目的),是否因此造成上述的問題?未來會不會更加依賴?

看著這本書的外表時,腦中依然有各種幻想在悠遊著,如同小時候那樣。雖然書皮早已皺了,書中也沒有現代望遠鏡的各種壯麗照片,但那些幻想,卻仍在繼續蘊釀與煥發光彩。天文,不管在哪個時代,大概都會引領人類不斷投入夢想與企圖,藉以拉近自己與星星的距離吧!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532425)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