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日食──日食月食相繼出現,災莫大焉該退休?Qianlong and Solar eclipse──Solar and Lunar eclipses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should retire?


  故事:「朕知道了」……「朕知道了」……這句話,已寫了千百遍,所以能夠行雲流水般地落筆。此時日食才剛結束,御用相關物品來不及搬遷,乾隆就繼續待在御書房裡批閱那堆積如山的奏摺。幾十年來的幾次日食不斷提醒著他剛即位時曾自我期許的一個祈願:「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昊眷,俾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並回想起皇祖父康熙一向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學問有濃厚興趣,還親自觀察過日食。然而歷代以來的古籍都教導乾隆:日食是對帝王的警訊!

他雖然很崇敬皇祖父,不過更遵循古法。乾隆曾指示官員們別輕忽日食救護儀式:「自初虧以迄復圓,為時久暫不等,每見應齊集各官多有因不能久跪,推托事故,不能齊集者……又或徙倚蹲踞,有礙觀瞻。事關典禮,豈容褻越……更替之人,暫退祗候,勿許歡嘩笑語。其祗跪官員務必整齊嚴肅,敬謹從事。」──《大清會典則例》卷九二〈禮部〉

只是既然他已承蒙上天如此厚愛,真的當了60年的皇帝,為什麼上天又一直不斷地出現日食來警示他呢?是一種提醒?一種暗示?在每次的日食過程中,他都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底甚至在同一月內就相繼出現了日食、月食現象,「一月之間,雙曜薄蝕,災莫大焉。」對於天行有常的西方人來說,這不算是什麼異象,且是很正常的,但是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乾隆則認為,這種巧合是雙重的警告。

古代還認為在正月初一出現日食也是一種特別不祥的現象,在唐代就曾因此而硬改閏月位置來避免日食發生在正月。乾隆五十一年(1786)正月初一日食之前,他頒布諭旨說明日食與退位的考慮,還說讓太子在正月日食即位實在於心不忍,只好規劃退位後的次年再改元──這似乎與年事已高的領袖都會提前幫接班人解決頭大的問題,有著同樣心情。

不過乾隆雖然十分重視日食,但是發生了這麼多次也沒有說服他提早讓位。在登上大位時的默禱,並無人知曉,六十年後重提,必然是掛記在心的重要事情。然而歷代並沒有因為日食而退位禪讓的例子,若是在遠古還可以讓全民信服,但是近代幾乎都將食象當做常態,清代所寫的《明史‧天文志》都說「事應非附會即偶中爾」,誰會相信他真的因為日食而讓位呢?乾隆在心中一直盤問著自己,到底怎麼做才能夠圓滿呢?

正望著華麗窗櫺沉思的乾隆,不經意乾咳了一聲,一個熟悉的身影就立刻出現在門邊準備伺候,乾隆點頭說道:「還是你讓朕覺得心安!」和珅只是低頭微笑不語。


解說:有誰會因為日食而考慮該退休了呢?只因為說出再立新皇后意見就把那人斬了的乾隆,是有可能做到的。

1758年的日食、月食現象雖然同月出現,但是月食並不太影響天子,何以乾隆有災禍更甚的想法?這一點似乎與他飽讀經書的印象相左,反而有種自行推論的意味。畢竟在漢代的《史記》就已認為月食是正常天象,歷代月食救護也遠不如日食重要。由此看來,乾隆沒有像其皇祖父康熙吸收西方新知的意願,並任由傳統觀念與貪官污吏繼續限制人民與壓榨人民。

用十場戰爭自稱「十全老人」,年邁的乾隆只是想要一個完美的形象,其實已經沒有早期那種魄力,對於和珅的弄權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只想要有個和諧好看的結局,不想在垂暮之年還來宮廷大整肅讓局勢動盪。這一姑息,就成為清帝國的轉捩點,嘉慶帝再怎麼修正,也無法力挽貪腐的狂瀾,阻止內部的朽壞。湊足十次平定動亂之功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他任內的文字獄才是顯露內心恐慌的表現。其實康熙後期的混亂也類似乾隆末期,可見一直做同一件事幾十年,並不一定是好事,或能以好的結局收場。

今年度(2021)有兩次月食:5月26日有一次月全食,而十多天後的6月10日,就有一次台灣不可見的日食;11月19日的月食之後,也緊跟著一次12月4日的日食。這到底是不是巧合,大家應該可以用科學知識來自行判斷吧?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89783566)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