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月食 Lunar Eclipses in the Eyes of the Ancients


  再過幾天(11月19日),將有一次特別的月偏食,最大食分0.98,幾乎快要全食,臺灣見到的月出帶食剛好是食分最大的時候,僅剩極小一段亮緣,在月升之時,伴隨著燦爛的昴宿一起在暮光之中爬上地平線(上圖)。此時月亮受到地影與大氣的雙重影響,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從古至今,是否有人曾經誤認月食只是盈虧?由於月食的顏色會讓人印象深刻,所以古人應該能發現這不是普通的陰晴圓缺而已。甲骨文就曾記載過至少五次月食,並寫為「月ㄓ食」,表示殷商時期就已知道月食不同於每月的月相變化。

另外漢代的《史記》說「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指出是蛤蟆吃了月亮,但為何現在卻常說是「天狗」吃掉月亮?其實若仔細蒐尋,還會發現曾經有羅喉、烏月、狼以及目連救母等傳說。

張衡的《靈憲》則提到月食是因為月球遇到地球影子「闇虛」,並認為闇虛在星則星微,難道地影足以延伸到其他行星讓星光變弱?古人預測時有沒有寫過月食預報(下圖)?一個月內相繼出現日食與月食算正常還是不祥?請看《臺北星空》104期「謎樣星宿」專欄為您介紹:古人眼中的月食



11/19後記:氣象局長說「賞紅月,有點機會」,因此在烏雲滿天之中堅持下去,等了半小時後,果然從雲縫中看見略呈象牙白笑臉、隱約可見深紅邊緣的月偏食!由於雲層的關係所以大部份月面是全黑的,才露臉兩分鐘又再度隱沒在雲裡(照片如下)。這次看到的月食顏色與以前相比,又是一番特別!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100494)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