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改古書的「食」變成「蝕」容易嗎?Is it Easy to Change the Word "Eclipse" in Ancient Books?

圖左:《史記》北京大學圖書館版本;右:《史記索隱》四庫全書本

  明天(2021年11月19日)十分接近全食程度的「月偏食」即將登場,然而謎樣星宿所在位置因天氣不好可能無法看見,只好以古書借題發揮,與古人「千年共嬋娟」一下。話說2009年那次日全食曾重新引發「食」或「蝕」的意見,其中天文界人士認為「食」才是正確用法,到清朝才莫名被改為「蝕」;但文學界認為「食、蝕」同音義近,寫成「蝕」不算錯別字。其實這個老問題中,包含了一個小問題:若想竄改古書的「食」變成「蝕」容易嗎?本篇先從「清朝才被改為蝕」的疑點開始切入。

由於古人抄寫與註解古籍時通常有一個好習慣:會以小字在旁邊註明錯字而非直接改動,這讓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抄錯字也會有跡可循。但若有比較極端的抄寫者或註解者,先不論其動機為何,他就是企圖將原本的食都改成蝕,並且隱匿不報,如同前述清代竄改的情形,那麼,我們可以從清朝之前各種版本找出他改了哪些地方!這方法其實有點像現在所謂「區塊鏈」難以篡改的意味。

目前已知的古籍中,若不計尚有釋讀爭議的甲骨文,《史記》是蝕字多於食字的最早一本書,其中「天官書」有最多的天文相關資料,如果史記曾被刻意修改,這一篇必定是修改重點,所以我們就來比較「天官書」的各種版本,看看哪裡被改過了。統計天官書之原文(不含後人註疏)中,最早的版本「北宋景祐監本」:「食」有5次(若為飲食或食物之意則不計),「蝕」字則有12次,顯示宋代就已經蝕多於食字。我們再以這個版本的「食」為基準,來跟其他後來出現的版本比較。

資料庫來源包括兩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這裡以「月食始日」為網頁連結基準點,附上連結或頁數。其上一段有「食大角」;再上一頁則有「其食,食所不利;復生,生所利;而食益盡,為主位」,所以只要依「月食始日」基準點按上一頁,就可看到其他位置的四個食字,因此不再附上另外食字連結頁數以減少篇幅。以下分別將各版本列出,方便大家複驗與核對。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各版本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月食始日」:

《欽定四庫全書》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6898&page=74
《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9507&page=58
《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2995&page=133
北京大學圖書館版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4617&page=58,字體特殊
只有兩本清代的《史記索隱》把史記原文的「月食始日」改成月蝕始日。
《欽定四庫全書》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1&page=114
《光緒廣雅叢書》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8758&page=139

"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的史記天官書「月食始日」 有影像檢索者,後附索書號:頁數

南宋初期覆北宋國子監刊元及明初遞修本201.1 01284:548
明刊本201.1 01285:571
蒙古中統二年(1261)平陽道段氏刊本201.1 01291:50
明初豐城游明校刊本201.1 01292:460
明正德戊寅(十三年,1518)建陽令邵宗周刊本201.1 01294、201.1 01295、1293(國圖代管原平圖古籍微片):768、682、683
元前至元二十五年(1288)吉州安福彭寅翁刊本201.1 01296:748
明嘉靖四年(1525)金臺汪諒刊本201.1 01299、201.1 01300、201.1 01301、1302:867、933、914、869
明嘉靖丁亥(六年,1527)震澤王延吉吉覆宋刊本201.1 01303、201.1 01304、201.1 01305、201.1 01306、201.1 01307:938、993、1008、891、954
明嘉靖八至九年(1529-1530)南京國子監刊本201.1 01308、201.1 01309:897、975
明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刊本201.1 01310、201.1 01312、1313(國圖代管原平圖古籍微片):898、974、902
明萬曆三年(1575)南監刊本201.1 01314:782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南監刊本201.1 01315、201.1 01316:849、877
日本舊活字本201.1 01317、201.1 01318:1042、1124
明末葉刊本201.1 01323:370
明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刊本201.1 01324、201.1 01325:920、1036
覆明末葉錢塘鍾氏刊本201.1 01326:807
明末葉錢塘鍾氏刊本201.1 01327:840
清咸豐元年至三年(1851-1853)唐氏紅藥山房刻本000025111273131527:969
明崇禎刻本DS741.3.S683 S66:881
明崇禎間玉夏齋刻本2511.1273 1640:344
明正德十二年閩中廖鎧關西刊本1298:857
明刊十行本1286:566

從以上28種版本與43本古籍結果可以發現,「清朝才被改為蝕」的確發生過,但只有兩本改了其中一個食字,並未全篇改掉。因此,不改動原文的好習慣其實歷代一直保持著,許多古書的不同朝代版本,用字幾乎相同。清代這個「食」被改為「蝕」,也許只是一時的筆誤而已。

在清朝之後,更晚出版的史記三家注(顧頡剛領銜點校1959年中華書局版本)以清同治年間的金陵局本為底,卻將上面所有古籍「食大角」的句子認為應是「蝕大角」,但另四處則依然保持食字,原因令人費解。若有人知道,還請不吝指教。

至於「食、蝕」哪個才是「該用」的字?所謂「該用」是否有正當理由?詳情請見臺北天文館《臺北星空》期刊105期「謎樣星宿」專欄為您介紹。


附註:上圖左右兩個「月食始日」的前後文不一樣,是因為右邊是《史記索隱》單行本原文,不含史記的全文所致。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90127700)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