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能「看」到的天文奇觀(一)日食歲星──日掩木星──被古書記載!?Astronomical wonders that will never be seen (1) : Occultation of Jupiter by the Sun──Recorded in Ancient Books
日掩木星想像圖(天文軟體Stellarium截圖)
古代正式的史書《隋書》天文志曾經寫了一個奇特的記錄:「武平三年十二月辛丑,日食歲星。占曰:『有亡國。』至七年,而齊亡。」這裡的齊指的是南北朝的北齊,不過該年(572年)真的有太陽遮掩木星的奇景嗎?
若用天文軟體Stellarium可以查到,此天象還真的發生過,而且不是「月食歲星」之筆誤,只是不知當時的古人如何觀察而得?「月食歲星」在很多史籍中有提過,但「日食歲星」就只有《隋書》一筆,非常罕見。即使是集古占星術大成的書《開元占經》寫過許多不可能出現的異象、例如日食竟然會從中央開始(難道月球可以從太陽表面順著太陽與地球的連線筆直地跑過來?),卻也沒有寫過太陽掩星的任何占辭,可見這景象多麼稀有,然而占卜者難道都沒有想像過這種異象嗎?其實就觀測的難度來看,就算太陽剛好遮蔽了某顆星,也根本無法用肉眼看到,所以寫下占辭也沒什麼用,就乾脆偷懶不寫了。
一般認為北齊亡國的主因是最後掌權的後主高緯寵愛妃子馮小憐,因而做出了類似商紂王討好妲己、周幽王取悅褒姒的行徑。不過星占的有效期限一般為三年(註1),這裡已過四年才應驗,似乎晚了一點。
那麼北齊的天文官是用什麼方法發現這個超級天象呢?古人用水盆或油盆觀察太陽表面,但是白天看不到行星,行星大多得等晨昏之時才能見到(金星偶爾可晝見但很難找到),此時距離太陽的度數稱為「見伏度」,見是指看見,表示超過這個限度為可見,伏是不可見,表示小於這個限度為不可見。木星的見伏度約13~14度左右(註2),顯示古人也知道不太可能真的用眼睛看到太陽遮掩木星。
至於「日食歲星」是北齊天文官寫下來的天文記錄、還是《隋書》天文志作者李淳風等人為了附和亡國論占辭、特別向前推算而得,就無法查證了。古代修史經常有後人「幫忙」驗算或增添一些細節,《隋書》的律曆志中有「推五星術」,已知道各行星的速度有遲疾之不同,所以就算無法見到該星,仍可推算出它的位置。但如果不是唐代修史者的後續補充,那麼北齊是否有厲害的天文官?魏晉南北朝時期看似混亂,但在天文曆法上卻有特殊的進步,例如張子信發現太陽每日運行速度不一致(日行盈縮)、北涼首次採用突破十九年設七閏月的破章法、還有發明定朔法、以及發現歲差等。不過更早的漢書就已經有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因此北齊的「日食歲星」很有可能是算出來的(不論是北齊天文官算出、還是李淳風所算出),除非當時曾發明了近似日冕儀(Coronagraph)之類的特別工具。
由專業的天文年鑑或天文年報,只能找到木星合日(簡稱木星合),註明其前後將近一個月不易見到,與古代史書的見伏度相近,並且沒有資料寫出日掩木星或它的週期。不過若以天文軟體Stellarium尋找,可以發現大約每5.5~6.5年就發生一次(註3),因為木星的軌道傾角約1.3度,太陽直徑0.5度,(1.3x2)/0.5約等於5,大約每五次合就會有一次掩,算是很頻繁了,只不過畢竟這是看不見的天象,年鑑寫了也沒用再怎麼癡等也無法用肉眼看到,我們只能用電腦軟體來欣賞了。
在日掩木星想像圖(上圖左)的左下角,將被掩蔽的木星就躲在強烈的日光中,因為它此時較太陽遠五倍,所以直徑變成距離1天文單位時的六分之一(天文軟體Stellarium之木星軌道誤差在1角秒內,約木星直徑的1/30,詳見Stellarium使用手冊附錄F),看起來遠比印象中1/10太陽還小得多喔。
附註:
1. 江曉原〈天意與人情:星占文化之前世今生〉,《新視線》,2013年第5期。
2. 劉金沂、趙澄秋《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略》,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頁166~167。
3. 六十年內曾發生日掩木星的日期:2019年12月27日、2013年6月19日、2007年12月23日、1995年12月19日、1990年7月15日、1985年1月15日、1978年7月10日、1973年1月11日、1966年7月5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