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星星做的雨傘「華蓋」與鄭和航海圖 Umbrella shape Constellation-Huagai: Canopy of the Emperor vs ZhengHe Mao Kun map


  【發表於臺北天文館期刊《臺北星空》第87~88期,摘要如下】古人幻想天上有個皇宮,裡面有皇帝的相關事物,其中象徵帝王的傘狀儀仗「華蓋」 (Huagai)也被放到星空變成一個小星座。它雖然黯淡難認,但卻有點可愛與迷人,因為它就像是用星星組成的小雨傘,是少數形如其名的星座(下圖)。

然而在明代的一張古老航海圖上,竟然寫了許多的華蓋!它被寫進古書、引發學者研究的原因是:鄭和下西洋曾用它來導航過!這些用來導航的《過洋牽星圖》只有一幅繪有華蓋,並且簡化為八顆星,呈長十字形(如第一圖紅框。圖面已反白處理)。若用天文軟體Stellarium回到鄭和當時的夜空,卻會發現華蓋還在海平面以下10度,因此看不到!

以往有許多學者企圖找出華蓋是指哪些星,但都有疑點無法排除,因此可信度不高。謎樣星宿則提出一種新的可能:過洋牽星圖的華蓋,很可能是近似官方華蓋的另一組傘型星,其位置在天龍座範圍內,仰角高度最為符合牽星圖。由於傘型排列很特殊容易辨認,即便亮度不高卻亦可用於牽星。謎樣星宿命名為「假華蓋」,如同西洋星座中的南十字座附近亦有一個類似分身名為「假十字」一般。

另外牽星圖所採用的單位「一指」,是在1.0至2.5度的範圍內,不可能是單一數值,因為有測量就有誤差。天文導航只是輔助工具,主要為避免迷航於印度洋,因此可容許一定範圍的誤差。欲了解詳細論證,請參考謎樣星宿的學術論文〈鄭和航海圖之傘型導航星官「華蓋」〉,發表於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2021年)以及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二十七期(2022年)。


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紀要:會議於三月二十六日在清華大學順利舉辦,原本三年一度的國際研討會因疫情延後到今年,還好台灣近期沒有本土傳染案例,所以在「人口一罩」的狀態下完成會議。主辦者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與清大歷史研究所,研討會議程包括天文史、數學史、物理史、博物學史、醫學史、農業與手工業史等,筆者有幸參加並介紹了「鄭和航海圖之傘型導航星官華蓋」研究成果,其論文摘要以及討論記錄如下:

摘要:鄭和下西洋之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載於明茅元儀之《武備志》。其在中亞至東非的海岸針路圖與天文導航用的過洋牽星圖中,皆繪有中國星官華蓋。若以天文軟體Stellarium重現當時印度洋上的星空,華蓋卻在海平面以下無法觀測。本文整理歷來文獻對華蓋的各種說法與疑點,並以天文軟體搭配牽星圖尋得牽星指數之測量誤差,進而提出一種新的可能:圖中華蓋所指應為近似官方華蓋形狀之另一組星,其高度亦符合牽星圖所載。可名之為「假華蓋」,如同假十字之於南十字一般。

Q:為何不使用沿岸靠礁岩島嶼的走法來抵達錫蘭與阿拉伯?
A:當時的海道針經其實也有這種航行法的記錄,但沿著海岸線繞行很費時,為了節省時間,才以牽星輔助來橫越印度洋。

Q:為何不使用陸地上立桿拉繩測星星高度的方法?
A:因為海上晃動,以此方法不易測量。若手持牽星板反而能抵消晃動,在某瞬間可抓到星星的高度與牽星板一致。

Q:敦煌星圖中的五帝座很像牽星圖的華蓋十字型,是否有可能指五帝座?
A:明初星圖的華蓋為圓圈形,只有牽星圖才簡化為長十字型,且以牽星圖航線的緯度與時刻來看,五帝座亦在海面以下看不到。

Q:台灣有哪些觀星地點比較好?現在都看不到銀河。
A:若只是純欣賞,其實在市區較暗的地方還是能看到星星,只是要先適應黑暗一陣子讓瞳孔放大。還有人回應在台北公館也能看到銀河。


另外,其他場次也有許多有趣的研究,包括日本寺社中的算額(寫數學題目與算法的繪馬,可參考電影「天地明察」)、古人如何理解幾何光學問題(鄭復光《鏡鏡詅癡》)、如何把海狗畫成狗身魚尾、北極附近的「勾陳」也許是從古突獗語的發音而來的、張子信的天文研究也許不是受到印度天文學的影響而是自己研究出來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等待中研院「科學史研討會論文彙刊」出版全文。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上篇: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86201581,下篇: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87385385,星座歷史小謎團「鄭和航海圖之傘型導航星官華蓋」發表於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589685852)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