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道路命名與反攻大陸無關?Taipei map = China?


  今天看到商周財富網的一篇文章蠻有趣的:〈無關反攻大陸!北市路名飄濃濃中國味,原來是個英國佬取的〉。以前在中國大陸旅行,看到當地地名是地理課學過或是台北市路名的時候,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奇妙感:怎麼真的有這個地方(謎之聲:當然有啦!不然怎麼會用它的名字命名)我竟然真的到了這裡,而不是台北市某路上而已!而當地的風景文物等記憶,也會在若干年後不經意地走在台北的那條路上時,重新浮現在眼前。不過本篇文章說到【南北向用省分、東西向則用城市命名】這點引起我的好奇心:真的有這種"暗規則"嗎?我在台北這麼多年怎麼不知道?於是立刻著手調查(打開Google地圖而已),果然發現有誤:

東北區塊中,興安街為東西向(東北九省沒有用到遼北與嫩江來命名),伊通、延吉、北寧、寧安、天津街等則是南北向。

東南區塊:省名很多但幾乎都沒用到,但杭州南路、紹興南街、臨沂街、永康街、麗水街、通化街都是南北向。

西南區塊:西藏路為東西向(沒用到青海或西康來命名)。重慶南路、西寧南路、昆明街、康定路、西昌街、梧州街都是南北向。

西北區塊:省名也幾乎都沒用到(只有寧夏路,沒用到新疆、甘肅、蒙古等),承德路、赤峰街、太原路、重慶北路、迪化街、塔城街、西寧北路、安西街、甘州街都是南北向。

綜合看來,這個可能只是剛開始訂的原則,但沒有遵行;也可能是後人自己"歸納"或"推想"出來的,就像台灣本來不屬於任何星占分野範圍(如下圖),是被清朝征服後才加上,但後人看起來卻像原本就有似的。


明末的塞爾登地圖 (Selden map):圖中紅圈所記之星宿即該地之分野。台灣雖已被繪出,但當時屬海外地,尚無分野歸屬。資料提供: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Bodleian Librar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以下為商周財富網本文:

*************************************

廣州街、庫倫街,台北市為何四處可見大陸地名?或許很多人以為這是反應老蔣「反攻大陸」的企圖心,其實不然。北市道路的命名早在1947年,即台灣光復後不久,當時負責命名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將家鄉命名道路的方式套用在北市上,而他其實是位英國人。

早期台北市的道路命名方式,可追溯於20世紀。與其說是「改名」,倒不如說是「正式命名」。在台灣光復以前,台灣的地址和日本一樣,是以街廓表示,例如:東京都文京區後樂1–3–6的「後樂」就是一個區塊,如同「西門町」是指一塊區域,而非單指某條道路,然而在1945年光復,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一條條的線形道路為單位,正式為台北市的道路命名,此時國民政府尚未來台,因此用中國城市命名北市的道路,並不是「反攻大陸」情結所致。

當時命名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建築師,鄭定邦,他沿用上海道路的命名方式,亦將中國的省分和都市為北市街道命名,南北向用省分;東西向則用城市,然而將整張中國地圖套用在上海的靈感又是從何而來?
根據龍應台著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住在一張地圖上》中寫道,原來在20世紀的英國與美國租界合併為「上海公共租界」,既然租界合併,道路自然也要統一,但英美兩方始終僵持不下,誰也不願意退讓用對方的道路命名,最後英國領事麥華陀訂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直接以中國地名來命名,從此上海街道,就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來自於上海的鄭定邦受命要為北市的道路正式命名,自然而然地將家鄉的習慣用上,將整張中國地圖套用在台北市,以忠孝東西路與中山南北路為經緯線,劃出四大區塊,往北依序是南京民生民權民族,往南則是仁愛信義和平,主要幹道名從此定案。
畫出四大區塊後,右上方那一塊均以中國東北方的城市為名,例如濟南路、吉林路;右下方代表東南方,例如浙江省「永康」、「青田」都成為了街道名;左上代表西北方,像是熟悉的「迪化街」,就來自於新疆的舊地名「迪化」;左下一塊則是西南方,例如「成都路」、「貴陽街」及「梧州街」等。
綜上所述,原來台北街道命名的方式,其實淵源自20世紀的英國人,與蔣中正一點關係也沒有,諷刺的是,後來國民政府真的遷來台灣,希望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陸」,也難怪多數人誤以為是老蔣強加中國地名在台北市上。不過,這樣的命名方式也不會再有了,台北市議會在2011年三讀通過道路命名相關法令,未來道路命名,不得使用大陸地名,就連領導人的名字也不行,才能凸顯當地特色,例如南港區的「經園街」,顧名思義就是在經貿園區附近。(編輯中心2015.12.28)

*********************************************

另外,這個命名方法若是從上海而來,不知道上海的道路分布是否也是有這麼多例外呢?稍微翻閱上海地圖後,發現市中心雖然有【南北向用省分、東西向則用城市命名】的趨勢,但仍然有許多例外。像成都路、長沙路、溫州路、金門路、麗水路、淡水路(是台灣的淡水?)、瑞金路、襄陽路、常熟路、濟南路、烏魯木齊路等都是南北向的路,而廣東路卻大剌剌地穿梭在東西向的福州路與延安路中間,怎麼會這樣?

後來從維基百科查到:原來1865年工部局進行租界道路改名時,外國人分不清廣東與廣州,將廣州的外文名寫成「Canton」,而華人又將「Canton Road」翻譯成「廣東路」。因此「廣東路」實際上是以廣州命名的。

所以這個暗規則在上海的確曾經存在過,但是後來並沒有完全遵守,因為哪來這麼多省名可以用,結果導致南北向有很多用城市命名的道路混合在用省份命名的道路之間。而且命名時並未依照各省方位來放置(由東到西為:四川江西河南山東山西福建湖北浙江廣西雲南西藏青海陜西西康江蘇,你看得出什麼規則嗎?難道是辛亥革命獨立順序?),所以上海沒有像台北道路那種中國地圖般的規劃。若不幸在台北市中心迷路,你也許可以用道路名來猜測自己在哪個範圍。可是,你如果連中國地理都這麼好,怎麼會迷路呢?

台北市則似乎沒有存在過這個暗規則的跡象,要在台北市遊玩,還是硬記東西向的「民族民權民生南京長安市民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由北至南比較好背)、以及南北向的「環河延平重慶承德中山林森新生建國復興敦化光復基隆」(由西至東)各主線名稱,比較不會迷路啦!

地圖來源:由Google map改製

 

(隨意窩部落格舊網址:https://blog.xuite.net/liangouy/star/369886347)

留言

熱門文章